攝影作品 — 觀察者

透過四張照片的起承轉合,分享四位創作者的理容觀察。

•    •    •

成年追憶兒時記憶

Photo and text by 邱米溱|我是一位當代偶戲工作者,我嘗試將生命經歷化成創作,而創作是在提醒我自己我曾經活著,一切的發生都是成長的養分。

https://mipw.mystrikingly.comFacebook

台灣台北地方法院-理髮部|在大約五歲的時候,父親為了照顧我,所以離開原本工作的地方到這裡工作,聽曾和父親共事的阿姨說,雖然在這裡的薪水不多,但是上下班時間和休息時間固定,比較方便照顧我,而我常常被父親帶到這個地方殺時間,當時沒有手機,大家休息時間就是聊天、泡茶,而我在這群大人裡面玩、吃、睡。

理髮部二號師傅|我的父親是理髮部的二號師傅,當時他是店裡唯一的男師傅,也是唯一會電棒燙技術的師傅。

記憶|在這個空間的最深處有洗手台,是沖頭的地方,洗頭髮的時候必須彎著身體,把頭低下去,洗的時候都會滿臉的泡沫和水,爸爸會用從保熱箱裡拿出熱熱的毛巾幫客人擦拭與熱敷;一旁會有掛毛巾的架子,有乾的也有濕的;男士在剃完頭或剪完髮後會灑上一些痱子粉,然後用毛刷子把細小的頭髮給去除掉;刮鬍子時會先抹上像泡沫的東西,然後用刮鬍刀將它刮下來,刮下來的泡沫,會抹在毛巾上面。記得小時候第一次燙頭髮就是在爸爸上班的地方,他幫我燙了一個大捲髮,那時候燙完,我還記得我很生氣,覺得很醜還有哭,從那天起就成了自然捲女孩。

變與不變|經過了三十幾年,這個地方唯一不變的就是價錢,這個價目表在我還是小時候時就是這樣了,店裡的阿姨在這裡做了四五十年,感嘆這些都不是問題,要珍惜,珍惜還有事情可以做,還有地方願意留下變老的她們,但⋯⋯⋯⋯時間、空間、人、土地、地球⋯⋯⋯⋯沒有停止改變。

•    •    •

 第三人稱的觀察

Photo and text by 古韻琳|生於 2002 年,熱愛散步與秋冬。練習誠實面對每一種情緒、讓喜歡的事情一直喜歡。

www.yunlinku.com

第一次跟著洗頭車遶境,同時要攝影隨拍紀錄,時常站在旁觀者的視角看著,停紅綠燈時融入車群、在路口準備待轉,這似乎也是路人們的視角,讓今天的街道增添有趣的存在。

遇上華谷的理髮椅都滿座的盛況,想像早期的理髮廳大概類似如此,甚至更加熱鬧。每個人都在各自的椅子與崗位上,進行梳理。

昭安理髮廳的黃德祥老闆正在掏耳朵,他一手握著自製的掏耳棒們,熟練且專注於他日復一日都在做的事。

那天騎了四十多分鐘的機車出城,拜訪位於山上區的和寧理髮廳。這是我最喜歡的理容院外觀,上方有復古的刻字,下方玻璃有輕鬆的插圖。在和寧理髮廳的短短時光很幸運都有遇見客人上門,老闆一邊與老顧客寒暄著,其中老闆接到一通電話,是很久不見的老鄰居朋友,好多年前到臺北打拼事業,如今是一位成功的大老闆。老闆的眼神與言語都透露出他聽到老朋友消息的喜悅,在一旁聽著的我也替他開心了起來。

•    •    •

時間

Photo and text by 張艾森|森耕工作室監製。

Facebook

存在熱鬧街區多年的美娜士,有如森林的大樹一般不搶眼但又成為大家習以為常的存在。

時間沒改變店內的模樣,但改變了老闆跟阿姨們的模樣。

不論經過多久,大家依然是父母眼中的孩子。

用日積月累的時光,將生活變成自己的模樣。

臺南是個有許多不同時區的城市,甚至轉個彎就像到了新地方,每個人都能活在自己喜歡的年代,這是臺南最有趣的地方。

•    •    •

不忘記就不會失去

Photo and text by 曾敬淳|只要聽到耳機裡的音樂重播兩年以上的音樂就能在獨旅中感到自在的人。

Facebook

在再也熟悉不過的城市發現身邊新鮮感的開端(2015 年攝影於新男美理髮廳)。

記得、遺憾、懷念(2015 年攝影於新男美理髮廳)。

60 年如一日(2015 年邊喝酒邊散步的夜晚偶遇赤崁理髮廳)。

另一種自我觀看。

Using For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