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主編序
首先要先謝謝這份機會,讓我能再次於作品中與你們見面,很開心且珍惜的時刻,也謝謝過程裡一起參與的夥伴。這回別於以往探討自身熟悉的主題,也是我第一次的合作計畫。籌備接近半年的時間,終於要在此分享這份階段性成果!你可能會想,我們談理容院城市旅行、談時代記憶、談文化保存、談理容與自身的連結,那為什麼線上誌的主題是「在城市裡,我們可以……」呢?
某次和敬淳開會時,我們分享 9/3,原先是線上誌的故事分享,卻因為颱風而延期辦理的那天,我們與共創成員們一同到各家理容院發送海報、理容體驗、走讀府城的心得。我想是因為全程走路的關係,深刻的感受到體驗理容院與城市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接續聽到敬淳說,以理容院是探索一座城市的方式之一。很快的,「在城市裡,我們可以……」便是此時貼切的主題句。句子中未完成的「……」,即是我們要交給你的。你可以為填空題寫上任何註解,開始思考你好奇的是什麼、這座城市的迷人之處在哪裡、你平時是如何和城市相處呢?或許生活中的一成不變、停滯是需要我們回溯:旅行、城市、生活,還有哪些可能。
「在城市裡,我們可以……」中,你會看到一群人分享著各自的理容宣言,在共同的理容體驗後,長出個人的獨特見解。你也會看見透過親身的理容體驗、反覆咀嚼後所紀錄下的圖文,也許能或多或少地帶給你們下回旅行的靈感、將五感融合於生活裡。
最後,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與城市相處的默契與頻率,找到屬於自己的自在角落,並在生活中慢慢旅行。預祝你們閱讀愉快!
• • •
關於大家的儀容 point
在這次計畫的最一開始(工作坊招募前),我們先給民眾填寫表單「關於你的儀容」,整理完收集到的回覆後,發現了幾件有趣的事情。表單中為各個部位提出不同提問,也同時是理容院的服務項目,包括頭皮、頭髮、耳朵、臉部、眉毛、鼻子、指甲。
首先在頭髮與頭皮,用淺白的比喻來說,頭髮像是我們呈現給眾人的外在,頭皮是相對隱私的內在。影響頭皮很重要的因素便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洗髮精與清潔習慣,而市面上的洗髮精包羅萬象,以我的個人經驗來說,會使用不同特性的洗髮精,慢慢找到最合適的。在表單的結果中,也有超過一半的民眾會選擇對頭皮友善健康的洗髮精。有趣的是,大部分的人卻不會注意自己的頭皮狀況!有兩個可能性,第一是我們難以觀察自己的頭皮,通常會在洗頭、吹頭髮時透過手去感受。即使有定期去理容院的民眾,沒有特別詢問,理髮師也不一定會特別提起。
接下來是耳朵,棉花棒是民眾主要清潔耳朵的工具,大多數人不確定自己的耳洞大小。一方面是耳洞的大小沒有確切的衡量標準,也不容易在清潔耳朵的同時判斷。有個小故事可以在這裡和讀者們分享,以前讓媽媽掏耳朵時,她說我兩邊的耳洞大小落差很大,後來我自己戴耳塞式耳機時也有發現,耳洞比較小那側的耳機時常滑落。也許你下次請家人掏耳朵,或是去理容院時,可以請理髮師幫忙觀察你的耳洞喔!
鼻子的部分,近 90% 的民眾都是自己清理鼻頭的皮膚,少有修剪鼻毛的習慣。因此發現大部分的人對於鼻子的照顧比較少一些,通常會將鼻子放在清潔臉部的一部分。
最後在指甲的提問「您的腳指甲像爸爸、媽媽、都不知道、我不知道」之間,有半數的民眾選填不知道,包括我自己也是。腳指甲確實是不容易被觀察和注意的地方,屬於夏天會穿涼鞋才會露出的部位。
以上提問除了是理容院的服務項目外,也呈現出我們與自己身體、與家人的連結,身體的狀態也隨著生活習慣相互影響。雖然我沒有去過理容院,不過下次有機會去體驗的話,不知道在和理髮師寒暄聊天時,會不會因此發現自己的儀容與細節呢?
表單填寫:https://forms.gle/S9ogmxYzN26kGRgT7
後記:在實際到理容院體驗後,發現自己對自己的認識,與想像中的不太一樣,例如在東來理髮廳做臉時我才知道,原來我的臉是中偏乾,而不是油性肌膚。這也間接影響到選擇保養品的方式,也許我一直以來的選擇障礙,是因為不清楚自己的肌膚狀態啦!
• • •
《在城市裡,我們可以⋯⋯》— 理容院城市旅行X理容生活線上誌
總編輯_曾敬淳|主編_古韻琳
特約編輯_李晨豪、張郁昕、顏智萱、蘇士翔|特約攝影_古韻琳、邱米溱、張艾森、曾敬淳
臺南城市理容院博物館 — 理容對你而言⋯?
指導_文化部|策劃_城市洗頭|協辦_華谷理容
視覺設計_徐莘 Hsin Shyu(website)
共創工作坊成員_徐莘、古韻琳、邱米溱、李晨豪、詹揚筑、吳庭宇、蘇士翔、林亦盛、顏智萱、黃懌昀、唐惠真、張郁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