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LIVES》開幕講座 心得
有時候我會試著在聽完講座後,放著一段時間,爾後翻著當時的筆記再回頭寫下紀錄。此時反而能經由時間,自然而然留下深刻的。
「我現在處的當代是什麼?」
「什麼是當代性?當代是處理當下的問題、與世界的關係、回應所處的環境,於是有了新的想像。」
這是兩週後仍然停留在我腦海裡思考的提問。生命的本質與意義已經被討論好幾個世紀,至今我們仍在用不同形式,去結合當代、挖掘任何可能。忠泰美術館在五週年之際,很大膽的探討最複雜且具有張力性的生命、生存,與生活。
・生命的有限
開幕式其中的有趣小規則是,每位策展人只有五分鐘可以回答提問,前方有沙漏為大家計時(當時現場說這是李明璁老師提議的)。特別喜歡用沙漏的形式,而不是數位的計時器,如同回到了時間的純粹。在談話中可以或多或少感受到,手握麥克風的人會因為眼前的沙漏、時間的張力有些焦慮。在這五分鐘裡,要說什麼、能說什麼、該說什麼,且是否有任何突破的可能性。呼應展覽所談的生命,我想這更像在說「有限的生命」。我們因意識到生命是有限的,進而焦慮、思考、建構與連結自身所存在的關係與形式。
・生存的危機
忠泰美術館總監黃姍姍提到,《生生LIVES》展覽發想於 2019,當時尚未有 COVID-19,誰也沒有料想到這從此改變人類的生活模式、生存環境。或許只有開始,卻沒有結束。不只是 COVID-19,戰亂的動盪不安、氣候變遷的加劇,危機意識所帶來的生命韌性,似乎是人類的課題。
透過當代思考理解生命的不可控性。在最好也最壞的時代,我們要用何種形式活著。
・生活的感受
把感受放在最後一題,如同將生命與生存再拉回到生活中。在觀看、感知後,又能為生活中留下些什麼。我們可以回望與世界的關係,在層層堆疊、逐步思索之中,與生活更加巧妙、自在地相處。我想這是《生生LIVES》帶給我的。
最後用開幕式的筆記最為結尾:「懷疑會驅動所有知識。」願我們帶著困惑,與社會平衡的相處著。
text by yunlin 22/04/02